小城故事:龍山寺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鹿港龍山寺創建於明末清初,原位於鹿港溪畔,主祀觀音菩薩,清乾隆51年(西元1786年)遷建於現址。歷經清道光、咸豐年間重修,始具規模,日昭和13年(西元1938年)重建後殿,民國72年經指定為國家第一級古蹟(現為國定古蹟)。


  龍山寺為三進二院建築,分為山門、五門殿(含戲臺)、正殿(含拜殿)及後殿。來到龍山寺,穿過宏偉的山門,廟埕的進深與五門殿的寬度高度,幾成黃金比例,視覺為之舒緩,佛寺靜謐肅穆的氛圍,心靈也為之滌淨。壯麗的五門殿,可欣賞造型古樸的石雕、木雕、彩繪與交趾陶工藝,例如龍柱、石鼓石箱、四大天王門神彩繪以及夔龍窗木雕等精采作品。由五門殿兩旁的階梯拾級而上,來到戲臺,戲臺是廟會酬神時演戲的空間,戲臺上方的八卦藻井,是臺灣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八卦藻井設立於戲臺,具有演戲時共鳴的效果。


  龍山寺的正殿面寬五開間,兩旁再以八卦門連接兩廂廊,形成正殿與廂廊之過水廊道。


  捲棚式造型的拜殿是正殿祭祀空間的延伸,為信徒準備禮佛的場所。正殿供奉主神觀音菩薩,配祀韋陀、伽藍尊者,兩旁則供奉境主公、註生娘娘、龍王尊神及十八羅漢。 


  後殿曾於日大正10年(西元1921年)遭到回祿之災,重修時,以臺灣的檜木興建。後殿供奉阿彌陀佛,是日明治38年(西元1905年)日本本願寺送至鹿港龍山寺的佛像,兩旁供奉藥師佛與地藏菩薩。每天晨昏,鹿港龍山寺皆有齋姑聚集於後殿誦經禮佛,逢佛誕、慶典更為盛況,梵音唄聲,不絕於耳,故有「龍山聽唄」之美譽。


  龍山寺的左廂房為南管樂社─ 聚英社,為鹿港的五大樂社(聚英社、大雅齋、雅正齋、崇正聲、雅頌聲)之一,每逢假日,聚英社的絃友會在龍山寺戲臺吟唱南管,在龍山寺內享受佛寺的清幽與南管悠揚的旋律。



編輯: / 潤稿:
  • 正殿與拜殿保存清咸豐年間的建築風格。
  • 五門殿龍堵石刻,構圖生動,雕工精美。
  • 龍山寺五門殿為七開間建築。
  • 龍山寺─龍山聽唄拂曉鐘鳴。
  • 龍山寺山門為重簷歇山式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