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震後新生: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位在霧峰區光復新村內的光復國中原址。嚴重錯動的車籠埔斷層,在大地震當時不偏不倚的經過了學校操場, PU跑道被擠壓抬升達 2.5公尺,校舍倒榻、河床隆起,斷垣殘壁處處可見,東側的逆衝斷層錯動被抬升、西側的正斷層上方之建物卻安然無恙之景象,全球稀奇罕見,也引來國際媒體報導。


九二一大地震毀壞了許多臺中市、南投縣的校園,但沒有一所可以像光復國中一樣,一目瞭然地震所帶來的劇變。經過許多專家評估後,決定以光復國中作為地震博物館,完整保留震後遺址,並蒐集相關文物、圖像、九二一災後重建委員會等資料作為認識、暸解及體驗大自然力量的活教材。園區第一期工程,由 TVBS關懷臺灣文教基金會認養規劃興建,民國 90年,正式定名為「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民國 93年 9月 21日,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全部對外開放
參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負責之後的規劃與營運。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內有 5個主題展館: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地震工程教育館、影像館、防災教育館及重建紀錄館。在地震工程教育館中的「毀損教室展示區」,保存了光復國中震損校舍的原址,見證了強烈地震的破壞力,並可觀察臺灣地區中小學校舍建築典型的震損模式;「展示館」則是可以動手操作、實驗、 DIY的趣味場所,利用互動式展示結合科學演示,讓不少親子與孩童流連忘返,瞭解建築物的耐震能力與設計原理,獲得地震工程與力學的基本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 5個展館中的「車籠埔斷層保存館」榮獲 2004年遠東建築獎入圍、 2004年臺灣建築獎、 2006年第三屆 WA中國建築首獎等獎項肯定。由於整體設計概念極具獨創且新穎,以線性構成猶如針線縫合大地傷口為概念,呈現出序列的敘事空間結構,在館內,透過明亮的落地窗,操場被抬升的破裂面貌一覽無遺。全館沒有樑、柱系統,以 82根 12公尺高、 2.4公尺寬、 10公噸重的預鑄預力水泥板組成,圓弧形的結構主體組成複雜,無論在表面處理、吊裝組立或基座工程的施工過程上,其特殊性及困難度均屬國內外首見。
平時上學日,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不時可見幼兒園與國小學童到此進行戶外教學,寒暑假也有許多安親班到此參訪,假日更是許多家庭親子遊訪的好所在,為兼具知性的地震科學探索與感性的震災歷史回顧的最佳首選。

編輯: / 潤稿:
  • 走過震災 創造臺灣校園新典範
  • 穿越光復國中操場的車籠埔斷層。
  •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完整保留震毀的北棟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