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圳鐵馬道:葫蘆墩圳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葫蘆墩圳為臺灣中部最老的灌溉水圳之一,由上埤、下埤及下溪洲圳共同組成。位在豐勢路朴子口右側的「義塚」,名曰「古老祠」,建造歷史追溯到先民來臺開墾土地、開築圳渠,因爭地而戰死或清朝平反動亂而喪生,先人將這些無主的骨骸集中膜拜。從萬順宮廟後方可來到舊葫蘆墩圳取水口及「豐榮水利之碑」,紀念碑上清楚寫著:日大正12 年(西元1923 年),將葫蘆墩、王田及八寶圳等三圳合同設立豐原水利組合,日昭和14 年(西元1939 年)改稱為「豐榮水利組合」,特別在葫蘆圳舊取水口上方,建立「豐榮水利之碑」,記錄築圳沿革及先人之功績。


葫蘆墩圳進水口位在舊山線鐵路鐵橋的西側下方,日明治35 年(西元1902 年),原舊葫蘆墩取水口因地下水路維護不易而改到此地,進水口及排水門的水利設施極為壯觀,目前僅扮演備用進水口的角色;由水門循著進水路前進,很快就可以來到「三分水」,此地曾經因取水糾紛發生衝突,造成下游居民傷亡,最後達成和解,無論進水量多寡,十分之三的水量一定要撥給下游居民使用,由於用人命換來,因此又稱「人命水」;三分水在此一分為二,右為下溪州圳提供神岡溪州一帶農田灌溉,左為葫蘆墩本圳沿著角潭路往第二水門奔流。從后豐鐵馬道,經三分水到頂潭的大鴛鴦汴、水上土地公,沿線的水圳、田園、鐵道景觀,也是一段適合騎單車的路線。
葫蘆墩本圳在頂潭第二水門分流成軟埤溪及葫蘆墩本圳,其中軟埤溪過文昌街後再分出一條「下埤」幹線往神岡、大雅一帶,在福德路附近的豐圳公園,園內有福德祠、大眾爺廟,以及張達京、潘墩仔雕像,紀念他們築水圳、開發臺中盆地的鉅大貢獻;沿著軟埤溪經過三豐路分別建造「葫蘆墩公園」、「軟埤溪公園」及「921愛心公園」,這些傍溪打造的城市水岸公園,晨昏時刻或假日吸引很多民眾前來休閒運動或踏青野餐,軟埤溪最後流回母親的懷抱—大甲溪。
葫蘆墩本圳從頂潭第二水門到大鴛鴦汴,將葫蘆墩圳本圳分為東、西汴幹線,大鴛鴦汴的水上土地公成為葫蘆圳重要的守護神。東汴幹線經臺灣製麻會社舊址、慈濟宮、臺中市政府陽明大樓,向南往潭子、北屯一帶前進;西汴幹線則往大雅、西屯一帶,最後流入筏子溪。

編輯: / 潤稿:
  • 順著水圳、老鐵道,一起踩風去
  • 葫蘆墩在頂潭的大鴛鴦汴分東、西汴幹線。
  • 葫蘆墩分出的軟埤溪成為葫蘆墩公園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