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公園遺址
          

再現東大墩:臺中公園遺址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距今約4000 多年前,人類開始在臺中一帶定居,其中一個族群居住於現今臺中公園的大墩土丘旁。當時,人類主要以農耕及漁獵維生,使用打製斧鋤形器、石片器及磨製石刀等石器為工具,製作外表以繩紋為紋飾的橙色陶器。考古研究依據首次發現之地稱呼其為「牛罵頭文化」,而臺中公園的大墩正是該文化的遺址之一。


大墩牛罵頭文化最早是由日本學者森丑之助在日明治末年(西元1910 年左右)發現。日昭和5 年(西元1930 年),日本學者鹿野忠雄經考古研究而確定遺址的存在;民國84 年,內政部委託中研院史語所進行調查,在臺中公園音樂臺附近發現了紅色細繩紋陶罐殘片、打製斧鋤形器及石片器,更確認該址屬中部新石器時代的牛罵頭文化。
最大的挖掘工作在民國93 年間展開。當時,臺中市政府交通旅遊局在大墩土丘旁興建一座五星級廁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屈慧麗發現此事,立即通知媒體並由市議員黃國書等人召開記者會,要求文化局進行搶救工作。
其後,考古出土的文物經碳十四測年距斷定,確認該遺址距今約3800 年,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陶器紋飾以繩紋陶為主,器型以紅、褐罐形器、缽形器最多。遺址分布在大墩土丘附近,面積約1 萬平方公尺,並正式命名為「臺中公園遺址」,由臺中市文化局列冊登錄。
依目前所發現,距今4000 多年,臺灣各地陶器都有繩紋裝飾,此特徵於日昭和18 年(西元1943 年)首次在臺中清水(古名牛罵頭)一帶被確定,日籍學者國分直一將其命名為牛罵頭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中期左右。然而,在各項資料並不齊全下,目前學界對於牛罵頭文化的由來、演變及後續發展仍不大明瞭,僅知其分布相當廣泛,全臺各地都有其蹤跡,而臺中公園的大墩土丘,正是早期人類生活之處所,也是臺中早期的部落遺址所在。

編輯: / 潤稿:
  • 從部落、庄頭到省城之路
  • 海拔89.59 公尺大墩土丘,為臺中都市發展的起點。
  • 從臺中公園看大墩土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