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區:白冷圳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新社為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的河階群臺地,平均海拔約400 至600 公尺間,年平均溫攝氏22 度;乍看下,新社是發展農業的極佳地點,但早年新社先民卻曾為水源所苦。雖然新社地區東臨大甲溪,但河床與耕地之海拔約有100 公尺的落差,難以引水利用,因此早期新社的居民可說都過著看天吃飯的貧困生活。日大正2 年(西元1913 年),臺灣總督府為發展糖業,於新社設置大南庄蔗苗養成所,徵地開發蔗苗圃,並興建白冷圳改善灌溉水源問題。


白冷圳係於日昭和3 年(西元1928 年)12 月動工,由磯田謙雄工程師負責設計,自和平區白冷(天輪里舊地名)大甲溪左岸設進水口,水道沿大甲溪左岸至新社大南,除明渠外,主要構造物有隧道22 座、渡槽14 座、3 座倒虹吸管、沉砂池……等水利設施,全長16.6 公里,海拔落差23.49 公尺;水道於昭和7 年5 月完工,10 月14 日舉行通水儀式,由總督府殖產局局長殖田俊吉命名「白冷圳」。
白冷圳供給新社地區農業灌溉水源,也提供水圳沿線居民大部分民生用水,與民眾生活密不可分,可謂新社的生命之水。近幾年,休閒觀光型態改變,白冷圳從原農業供水的角色,進而整合水圳之文化、景觀、生態……等資源,也藉白冷圳在臺灣的獨特性提高了新社地區的能見度,成為牽動新社旅遊的幕後火車頭。
在新社協成里華豐街旁可看見白冷圳的終點「圓窟」,圓窟之後又分成大南支線、馬力埔支線,水流通過圓窟上水門後,又是另一段旅程。而另行新社中和里豐埔道路上,可看見全長346.9 公尺的U字型二號倒虹吸管,以上2 處是參訪新社的必遊景點。

編輯: / 潤稿:
  • 走在新社的天梯上
  • 白冷圳矮山坑支線的過水吊橋。
  • 白冷圳的大南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