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區:鰲峰山市鎮公園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在清水的最東邊,綿延著一座秀逸的青山─鰲峰山,它與橫山、五股山皆是大肚臺地最北側的山脈,約莫於一百萬年前隆起,從考古發現可以得知,至少在距今4500 ∼ 3400 年前,此地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千百年來,由於鰲峰山形勢險要、視野開闊,在各個歷史階段中,始終扮演重要的角色;其間曾坐落過牛罵頭文化、大甲郡八街庄運動場、清水神社、清水鬼洞、國軍陸軍營區等。這座清水人的後花園仍保留原始風貌,除了天然景觀層次豐富,還有著不平凡的過去。
從清水第一街大街路出發,日據時代的神社後參道,現已被整建為共288 級的階梯步道。
沿著步道上行,接近頂端的右側綠地空間,可以看到建於日昭和11 年(西元1936 年)的「清水震災紀念碑」。昭和10 年4 月21 日,臺灣中部發生墩仔腳大地震,清水地區災情慘重,街屋幾乎全毀,許多鄉親不幸罹難,隔年特地建碑於此以供悼念,碑上清楚載明每位殉難者的姓名,讓人不禁肅穆以對。
走完階梯步道,映入眼簾的即是大名鼎鼎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這個我們從小在課本上經常讀到的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入口意象以鵝卵石為基底,上方安插牛罵頭文化的出土文物代表-繩紋紅陶,訴說著平埔族先民們在大甲溪流域滋養的環境當中建立起生活場域,自此開啟了文化。
走進園區,物件的錯落安排有股超現實之感。青翠的草地上,一座漆著紅、白、藍色的平臺,兩旁立著一對高麗犬,背後是一排排長條形營舍建築,似是而非的神祕感,正是此地的魅力所在-因為這裡除了是久遠以前的牛罵頭文化遺址,也曾經是日據時代的清水神社、光復後的國軍陸軍兵仔營,歷史的洪流造成建物與記憶雙雙毀損,今日將遺留下來的物件拼湊組合、互為展示空間除了讓參觀民眾一覽此地千年來所發生的種種故事。
繼續往上爬坡步行,自行車場旁的「清水鬼洞」,正以詭的面貌迎接訪客。日昭和18 年(西元1943 年),太平洋戰爭末期,臺灣遭受盟軍轟炸,日軍為長期抗戰預作準備,從半山腰開鑿戰備地道,坑道四通八達,軍事設施完善,道壁以鵝卵石和鋼筋混凝土建成,相當堅固。戰後因荒廢多年,時有靈異傳聞,漸漸無人敢貿然接近;近年來坑道經整理規劃後已開放大眾入內探索,行走其間可以身歷其境感受到戰時的陰冷與不安。

編輯: / 潤稿:
  • 漫遊清水 發現牛罵頭
  •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入口意象,簡潔表現出遺址特色。
  • 園區內錯落的景致,默默訴說著此地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