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竿鄉 二:橋仔村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橋仔村─神明多於村民的「廟村」


  橋仔地處北竿壁山山陰,由於山谷雨量多,匯流成許多小河,隨處可見小橋流水景象,因福州話「仔」有「小」之意,橋仔因而得名。橋仔北面有山岳阻擋凜冽的東北季風,而南風對港灣的影響也不大,形成一處天然良港,是早年北竿往返大陸的轉口港,商業活動頻繁,漁業鼎盛,曾經是北竿人口最多的村落,而前往大坵、高登也在此搭船。


  自古漁鹽不分家,漁獲豐滿的橋仔,也是販售公鹽的村莊。鹽帶來的龐大利益,牽動鹽幫之間糾紛,為禁止鹽幫迫害漁民,清同治8年(西元1869年)閩浙總督府在塘岐與橋仔各立一個刻有相同文字內容的石碑,碑文明示禁止鹽幫威逼漁民,如今塘岐鹽碑已被移至馬祖民俗文物館,橋仔鹽碑則仍保存在漁村展示館,碑文字跡模糊,顯示其年代久遠。
北竿各村居民多數操福州話,但早年在橋仔村南邊卻有十幾戶人家講閩南話,是馬祖列島少數的閩南族群,當地居民稱之為「南人」,現已全部外遷。


  橋仔村昔日人丁興旺,村內現有八座廟宇,是馬祖地區廟宇最多的村莊。曾幾何時,橋仔風光不再,現住人口極少,造成「神明比人多」的奇特現象,因此又有「廟村」之稱。村內三座臨近的廟宇合稱「三合殿」,紅牆綠瓦,廟頂誇張高聳的封火山牆,是海上遠眺橋仔的鮮明目標。


 



編輯: / 潤稿:
延伸閱讀
福州話
  • 芹壁聚落觀石厝,橋仔巷弄尋廟村。
  • 橋仔村(攝影/李秀華)
  • 廟頂誇張高聳的封火山牆,是遠眺橋仔的鮮明目標。
  • 橋仔村內三座臨近的廟宇合稱「三合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