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裡鎮山線:藺草文物館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藺草文物館—傳承阿嬤的手藝


  苑裡素有「藺草之鄉」和「帽蓆之鄉」之美名,藺草編織是苑裡的傳統工藝與產業,從清初到現在已近300年的歷史。清代的苑裡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的活動範圍,當時道卡斯人利用海濱溼地上的野生草類「藺草」來製作所需的生活用品,是草編最早的開始。漢人移墾入台灣後,也開始學習草編。因苑裡藺草的品質良好,能製作出美觀精緻的草蓆,一度成為進貢朝廷的最佳貢品。用藺草編織的草帽,則是到日明治 30年(西元1897年)才問世,也開始外 ,也開始外 也開始外銷至日本,並深受日本人喜愛。台灣光復後,在苑裡擁有帽蓆商行50餘家。在草編的黃金時代,全鎮的婦女幾乎都投入草編的行業,小孩們放學回家後,也多是跟著媽媽一起學習編織帽蓆,當時一位婦女的草編收入,往往就可以維持一家的生計,可見帽蓆產業之盛況,也因此出現「重生女不重生男」的情形,顛覆了傳統「重男輕女」之觀念。


  然而好景不常,民國60年,帽蓆產銷合作社因涉及漏稅官司,訴訟長達一年多,導致許多與帽蓆相關的公司接連倒閉,再加上社會變遷,工商業發達,工廠林立,婦女們進工廠上班賺取的薪資比在家編織藺草好許多,於是紛紛轉入工廠上班,使得帽蓆產業從此沒落。 「藺草文物館」的前身原是座舊穀倉,為了讓苑裡的子民和訪客能瞭解藺草與苑裡密不可分之發展關係,特地改建為「藺草文物館」 ,希望能將這份工藝之美繼續傳承下去。而文物館的二樓則貼心地設置了「穀倉咖啡」 ,讓來訪參觀的民眾不必急著離開,可在此小憩一番,補充精力之後再前往下一個景點。  


 



編輯: / 潤稿:
延伸閱讀
大甲藺草
洪鴦與苑裡草帽
  • 帽蓆之鄉巧手藝割稻飯香華陶窯
  • 藺草編織出的美麗工藝品。
  • 大甲藺草
  • 苑裡的藺草文物
館外也有美麗的
「彩繪稻田」 ,是
苑裡農會利用綠
色稻和紫色稻所
變化出的不同圖
案。
  • 苑裡藺草文物館
內外還擺設有早
期的農耕用具。
  • 洪鴦與苑裡草帽
  • 藺草文物館內二樓的「穀倉咖啡館」 ,讓遊客可以在此小憩
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