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台東市 一: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東南亞最大的墓葬群遺址


  民國69年台東市興建南迴鐵路台東新站,意外挖出了深藏於地底的卑南遺址,經過一番波折,台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與連照美2位教授接受了台東縣政府的委請,率領台大考古隊來此,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的卑南遺址搶救考古發掘工作。


  考古工作是精細瑣碎的過程,台東或許不像北部那樣多雨,有利於露天的挖掘工作,但相對的,隊員們得長期頂著大太陽耐心的挖掘,用的不是大型的機械,而是握在手中的小鏟小刷;所以當屬於新石器時代文物的石板棺、各式玉器、早期的素面陶及後來的繩紋陶等2萬多件的遺物陸續出土,終見天日時,工作人員心中的澎湃當可想見。


  遺址總面積約80公頃,在台灣目前已發現的上千個遺址當中,台東的卑南文化是規模最大、地下出土文物也十分豐富的一個,亦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墓葬群遺址。


  發現史前文化固然可喜,但將文物挖掘出來不過是個起頭,接踵而至的是一連串經鑑定推敲過後所產生的疑問:如果卑南文化時期的「台東人」和現代的原住民並無直接的血緣關係,那這些人類後來到哪裡去了?那個時期遺留下來的石板棺材料顯然不是產自於台東本地,又大又厚又重的石材如何運來此地?當時各種玉器所用的玉石材料皆來自現今花蓮縣壽豐鄉所產的豐田玉,運送、乃至於其間可能有的交易行為又是如何進行?前後貫穿的中空長玉管直徑大小不過略大於今日我們所使用的筷子,卻能夠那樣的精緻與美麗,在幾千年前到底又是如何打造出來的?


  一個個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讓人對於台東史前卑南文化敬畏景仰,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有必要將各方參與人士的努力心血展現出來,於是政府開始規劃,遂成就了今日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考慮到就地建築大型建物會嚴重破壞遺址中的文物,所以博物館並沒有就近直接設立在遺址上,最後選址落在台東市康樂車站旁;卑南遺址則規劃為遺址公園,名為卑南文化公園;兩者合稱為台東史前館館區,約計28公頃,共同擔負起研究保存文化資產、關心生態及尊重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史前館主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是台灣的瑰寶,是所有國人的驕傲,台東史前館之於台東人,就像是在地的故宮;佔地寬廣的史前館主館,是台灣東海岸第一座國家級博物館,以史前及原住民文化為範疇,將博物館、考古遺址和自然生態公園包含在內。


  入口正前方的太陽廣場有座圓形噴水池,池中矗立著古色古香的青銅日晷,那可是巨型的古代大時鐘,隨著陽光移動的日影指針,一下子就讓大家的心情跟著沉靜下來,自然而然的走入時光隧道。


  史前館主體坐西朝東,中庭的露天廣場稱為山之廣場,以此為中心,東是遊客入口大廳,北有展示廳,南設行政大樓,西築半月池,延伸向景觀花園。


迴廊及山之廣場


  沿著長方形山之廣場繞行的二樓迴廊上,有3件公共藝術作品。左側廊底的〈對話〉是台東本地陶藝家李永明的陶壁作品,其中融鑄了山的起伏和海的波動、蘭嶼飛魚的光影和綠島原生百合的清香,以材燒陶的原始色澤展現出台東原住民的文化特色;右側廊上的〈展開夢想的翅膀〉是泰雅族藝術家尤瑪.達陸的作品,以苧麻紮綁出屬於泰雅族的顏色,妝點了整個牆面,強調數大便是美;再來就是季.拉黑子以硬實厚重的漂流木木材型塑出行雲流水般的線條作品〈溯與塑〉,表現出流暢而具生命力的感動。


  落地窗外的山之廣場,就像位在史前館主體內露天的「埕」,不過這裡不曬任何農作物,僅提供大眾聚集休憩嬉戲,也會舉辦戶外活動及表演。


常設展示廳


  常設展示廳是台東史前館第一期規劃的主角,裡頭分為「臺灣自然史」、「臺灣史前史」和「臺灣南島民族」,由名稱即可知史前館不只是卑南文物的展示館而已,而是名符其實的把台灣史前文化一一詳列出來。事實上,除了台灣本島外,連澎湖群島、小琉球、綠島和蘭嶼等地區,也都發現大量的史前遺址,說台灣歷史只有400年,實在是太浮面的說法。


  話說從頭,臺灣自然史展示廳裡有台灣從誕生、冰河期到新世代的過程,透過種種互動式的遊戲裝置,可以嘗試經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把台灣島從海底「生出來」,然後觀察這個島嶼誕生之後,是如何歷經無數次的地質與生態的演變,加上動植物的移入,才成為我們今日生活的模樣。


  最壯觀的,當屬那些依據牙齒或骨骼化石還原出來的史前動物模型,仰望接近兩層樓高的大象,雖然它不是台北木柵動物園裡活生生的象群之一,也不是和台灣小孩有著深厚情感的大象林旺標本,可是藉由它們,卻可見證這裡曾與中國大陸板塊相連,這些大型陸生哺乳動物可以自由來去,留下了在台灣島上生活過的遺跡,也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帶領我們走向「臺灣史前史」展示廳的,是緩緩往下的「人類演化坡道」,深入淺出的人類演化過程和化石證據,固然可以輔證人類和猿猴是近親,不過可愛的動畫似乎更能吸引大家的目光,讓人聯想到或許包括史前館在內的各博物館,可以考慮開發線上考古遊戲,引導更多的網路世代認識考古與歷史。


  緩坡的盡頭是館內地下一樓的中庭空間,中間矗立著一個巨大的碧綠卑南文化玉耳飾模型,足有四層樓高;周圍則以方格網狀設置了方形板凳,乍看可能會在心底「咦!」的一聲,不解上頭怎麼有人?原來座上人物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宋文薰,當年即是由他主持考古發掘的工作,因此刻意安排他真人大小的模型在此,營造出論壇的味道。


  可以到這些「偶像」身旁,選擇感興趣的議題,利用館內互動設置,進一步了解考古、遺址、原住民、卑南遺址和史前館的誕生等內容,融為中庭一景。


  位於地下一樓環繞中庭的臺灣史前史展示廳,是台東史前館的展示重心,是主角中的主角。7個展示室,8個展示主題,從台灣史前的序幕、生活、陶器和海洋的關係,一直到卑南遺址的卑南文化、巨石與祭祀,以及史前石器與玉器,把台灣最早出現的人類與文化,到距今約400年前進入歷史時期為止的文物與過程全部展現出來。


  就連地下一樓,也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刻意設置,為的就是要營造出考古現場的氛圍,每個主題都有著台灣各處史前遺址的縮影,每個展示室的中央也都有模擬史前人類的活動場景,讓我們好像可以一腳踏入史前人類的生活當中;看他們捕魚狩獵、煮食造屋、生養終老,甚至養狗作伴,那笑容、那眼淚,彷彿可以聽見的人聲與狗吠……台灣史前文化,與我們竟是如此的貼近!


  離開地下一樓,返回二樓,也進入了臺灣南島民族展示廳,設在高處的位置、巨幅照片和明亮的色彩,讓來訪者瞬間回到現代。台東縣政府從民國88年起,每年都會邀請遍及太平洋諸島,甚至遠至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南島民族來切磋交流,他們會帶來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尤其是熱力十足的舞蹈表演,總是吸引著台東民眾,以及外地遊客的眼光;每年固定舉辦的南島文化節,10年下來,已堪稱台東的重要節慶之一。而所以會把台灣島上原住民認定為南島民族,就是因為史前遺址出土器物與原住民傳統生活器具,都與語言學與考古學上的「南島語族」(Austronesian)類似,於是台灣原住民在歷史的橫面上可歸屬於南島文化,而在縱面上,也絕對有資格稱為這塊土地上的前輩,可視為台灣史前文化的繼承者。


  原住民的文化特色向來鮮明,蘭嶼的拼板舟、排灣族的石板屋、泰雅族的紋面風俗等,向來為人熟悉;而仔細看各族的服飾顏色與圖案,更可看出興味來,如阿美族和卑南族的服飾偏紅,而魯凱族以黑色為主,但主要為黃色的夾織、刺繡、貼飾和綴珠四種刺繡技法,泰雅族的紋面文化。魯卻能將幾何圖形、陶甕形、百合花、蝴蝶紋、百步蛇及人形等圖案發揮到淋漓盡致,和他們居住地的氣候及環境有絕對的關連,具現了台灣之美;對山海大地敬畏共存的生活態度,更讓人感動於原住民文化的深度與智慧。


景觀公園


  參觀過史前館的常設展與特展後,記得從館內走出戶外,享受一下台東的陽光和空氣,讓滿腦子的知識有個沉澱吸收的時間。 


  景觀公園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空間,民眾可以自由進出,在此休憩、散步、嬉戲、運動或賞玩等;尤其是建館之初,館方便特意選擇台灣原生植物及誘鳥、蜜源植物植栽園內,讓這裡還多了戶外教學的功能。


  露天的地下迷宮和S型連綿水舞區,可能是園區人氣最高的場所,都以「水」為主角。迷宮的間隔除了花崗石牆外,就是不定時出現的水牆,水溫還會依四季調整,遊客們在水柱浮現時穿梭其間,秋冬兩季霧氣飄邈瀰漫,春夏時則可享受清涼的樂趣。而每日早上、下午和晚上共3次的的水舞表演,特別推薦觀賞夜間場,除了時間比白天場多10分鐘,長達半小時外,在夜間的舞台上,變化多端的燈光才有了表演的空間,各式色彩照射在直噴、跳躍、濺灑、飛弧的水珠與水柱上,伴隨著曼妙的音樂翩翩起舞;天氣好時,再抬頭望見滿天的星星,心情要不開闊都難。


 



編輯: / 潤稿:
延伸閱讀
卑南遺址發現過程
史前館建築特色
人獸形玦
張光直紀念圖書室
  • 史前文化在台東菁華盡藏史前館
  • 民國69年台東市南迴鐵路台東新站興建,意外挖出了深藏於地底的卑南遺址,震撼考古界。
  • 中空貫穿的長玉管,精緻而美麗。
  •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主館。
  • 泰雅族藝術家尤瑪.達陸的苧麻紮綁作品〈展開夢想的翅膀〉。
  • 台東本地陶藝家李永明的陶壁作品〈對話〉。
  • 季. 拉黑子的漂流木木材型塑作品「溯與塑」。
  • 山之廣場。
  • 「臺灣自然史」常設展示廳。
  • 2層樓高的大象和其他 種史前動物模型,見證著台灣曾與中國大陸板塊相連。
  • 化石清楚顯示出人類的演化過程。
  • 人獸形玦
  • 聆聽當年主持考古發掘工作的中研院宋文薰院士細說從頭。
  • 史前館的展示重心「臺灣史前史」常設展示廳。
  • 展示主題之一:製陶,如我們一般的日常生活,拉近了與史前人類的距離。
  • 排灣族的石板屋。
  • 「臺灣南島民族」常設展示廳中的蘭嶼拼板舟。
  • 泰雅族的紋面文化。
  • 泰雅族的紋面文化。魯凱族的華麗服飾。
  • 張光直紀念圖書室
  • 不以繁複,而以趣味取勝的地下迷宮。
  • 一場燈光與水花共舞的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