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鄉:池上水利公園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池上水利公園—稻作有水,魚歸有路


  民國94年開始,台東農田水利會結合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觀念,先後進行池上圳新進水口興建工程、魚梯工程及導水路生態工法試辦工程。並將施工區附近綠美化,局部復育台東火刺木、建涼亭、置水車,命名為「池上水利公園」。

  新武呂溪流過初來大橋後,稱為卑南大溪,但池上人還是習慣稱新武呂溪。每遇枯水期,台東農田水利會取卑南大溪的水,供池上、關山等地農民灌溉,但早期水利設施只顧灌溉,忽略溪流生態,每年4、5月是保育魚類高身鏟頷魚等產卵的高峰期,卻因水圳阻礙,不能順利洄游。

  新武呂溪北岸的池上圳進水口共有3個。最老的進水口興建於日據時期,當時還沒有生態保育觀念;舊進水口工程原本也未設計魚梯,魚兒奮力一躍再躍,卻往往出師未捷,屍橫溪畔。新進水口雖採用魚骨形魚道,但因入口剛好位於洩洪口,水流太急,魚兒被水撞昏,根本找不到路。因此水利會改在舊進水口進行改善工程,該工程還依地形設計長53.4公尺的通舟形魚道、48.1公尺的水道式魚道,讓新武呂溪的魚兒,可以找到回家的路。魚道旁還規劃觀察室,室內窗口緊臨魚道,可供人觀看魚群上溯過程,觀察室目前尚未開放。台東農田水利會還計畫在觀察室上方搭建遮陽棚架,讓更多人前來觀魚。

  在新、舊進水口之間,以生態工法打造的導水路,其實就是一條人工溪流;灌溉水流入新進水口之後,利用不同大小石塊排列變化,形成淺灘、深潭,可供水生動物棲息。導水路旁有架高的木製步道,欄杆用蘭嶼淘汰的電桿組裝,經過歲月淘洗,更顯古樸韻味;伴著淙淙水響,提供在地人悠閒的午後與晨昏,騎腳踏車漫遊的旅客,一定羨煞池上人的生活。

  導水路的末端有沉沙池。每年11月收割後,會關閉灌溉水閘門,導水路的水會將沉沙池的淤沙沖洗到大溪中,等到斜坡狀的沉沙池底完全現身,就可以重開水閘了。

 

編輯: / 潤稿:
我要回應 我要回應  發表到Plurk 發表到twitter 發表到Facebook 轉寄給好友 友善列印
下一景點 | 浮圳
  • 稻米原鄉在池上 飯包傳香名遠揚
  • 池上水利公園。
  • 新建的池上圳進水口。
  • 最早的池上圳進水口,為日據時期所建。
  • 新進水口的魚道無法發揮功能。
  • 舊進水口新建的魚道。
  • 舊進水口,魚兒經常在此想找路回家。
  • 莫拉克颱風後,新武呂溪的淤沙嚴重。
  • 池上圳的導水路。
  • 池上圳沉沙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