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鐵道藝術村
           

台東市 二:台東鐵道藝術村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台東鐵道藝術村─不忍歷史盡成灰


  自清道光17年(西元1837年)劉銘傳建造鐵路以來,台灣的鐵路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鐵道可說是人們重要的生活記憶。


  台東最早出現的鐵路是台東至關山的一段,是台東製糖會社為運糖而築,車種是俗稱的「五分仔車」的貨車廂,在日大正11年(西元1922年)被台灣鐵道部收購,並趕在春暖花開的四月蓋好木造的台東驛。


  3年後,花東線窄軌鐵路通車,民國53年台東舊站由木造改建為水泥建築站體;80年12月,因為隧道工程艱鉅,耗時10年的南迴鐵路終於通車;當初意外挖出卑南文化遺址的卑南站也改稱台東新站,不過台東人還是習慣把台東舊站當成台東的終點站。每年九月開學及農曆年假前後,鐵道運能不足,一票難求,而必須漏夜排隊的畫面,至今仍烙印在許多台東人的腦海裡;直到民國90年,因市區腹地太小,鐵路阻礙市區發展,台東舊站才正式廢站,不再具備交通運輸功能,從此走入了歷史。


  後因文建會推廣鐵路藝術計畫,鼓勵閒置空間再利用,台東縣政府於是在此成立了台東鐵道藝術村,讓台東舊站搖身一變成為歷史建築、藝術、旅遊休閒的多元文化空間。


  目前全國共有5個鐵道藝術網路,不過把整個站區完整保存下來的,只有台東鐵道藝術村;無論是不是鐵道迷,都可以欣賞原味重現的舊站大廳和第一月台,周圍更是個不折不扣的藏寶地。


  在各式各樣的號誌閘柄、木造守車、臂木式號誌機、止衝檔、三角形迴車線、圓形轉車台、貨運月台等當中,有著一列東部幹線獨有的「光華號」車廂,上頭沒有冷氣,但車廂天花板上裝設了一排可以旋轉的電風扇,窗戶是上下開闔式的。記得幼時搭乘時,每次經過隧道,總要把車窗扳下,不然出了隧道後,不但汙濁的空氣會讓人受不了,原本乾淨的臉蛋還得經過一番擦拭;另外,列車服務員一手提裝滿熱水的大茶壺,一手翻轉玻璃杯蓋為旅客倒茶水的流暢動作,更是百看不厭的絕活。


  藝術村內還保有防空洞、供水塔、機關庫與黑倉庫,而經過外型改造彩繪的253、261倉庫和275貨運倉庫,則成了駐站藝術家或藝術團體群聚、整合與交流的所在;透過創作空間、藝文教室、成果展示與經驗分享,藝術能量已然在此聚集與發聲。


  外地的遊客初來乍到,任何有關台東旅遊的問題,都可以到台東縣政府設在車站大廳的旅客服務中心詢問;每年十一月舉辦的台東鐵道藝術節,也漸漸結合了鐵道文化及人文藝術。


  或許汽笛已經不再鳴叫,讓戀人心碎的開車廣播也不再聲聲催促,不過火車特有的鄉愁文化,在此已經轉化為讓人懷念和期待的鐵道藝術。


 



編輯: / 潤稿:
延伸閱讀
台東市的歷史變遷
  • 台東文化現多元歷史建築供徜徉
  • 陪伴台東人近90年的台東舊站,在民國90年6月1日正式廢站,臨別那夜,台東人紛紛來此懷舊,一起陪舊站走入歷史。
  • 圓形轉車台。後側的列車,正是過隧道時,必須將上下開闔式窗戶闔下的光華號。
  • 昔日為躲避空襲的防空洞,經過彩繪改造,散發出冒險的趣味氛圍。
  • 從鐵道藝術村保留完整的月台,可遠眺鯉魚山麓的龍鳳寶塔。
  • 昔日送往迎來,搜集無數分離與相聚的台東火車站,轉型為鐵道藝術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