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木山.情人湖:外木山漁港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從文化路右轉協和街往下,一望無際的蔚藍大海在眼前開展,外木山漁港瞬間浮現在面前,聚落緊貼在漁港後方,基隆港繁榮時,進港的商船總要在基隆嶼西側海域停泊,等待進港。


  自從民國62年協和火力發電廠在謝洪澳仔建廠後,3根高大的煙囪成為外木山海岸前端的新地標,大油庫也跟著圍繞在聚落兩旁,破壞了木山澳仔居民原本引以自豪的毛蟹風水地形。木山澳仔從清朝至日據中期只有幾戶人家,以耕田為生,房屋用石頭砌成,因為門前的岩礁海岸只有幾條小海溝,雖然漁產豐富,卻沒有停泊漁船的條件,然而,靠海吃海,當居民眼見內港、和平島及八斗子的漁業蓬勃發展時,決心克服萬難,以人力、挖煤炭工人偷帶回來的炸藥,將小海溝挖大、炸深,而成為泊船的小水道,需要密集勞力的焚寄網漁業吸引許多海腳(船員)進入,也使這裡的聚落迅速發展。


  當時的漁船以手划舢舨,三艘船為一組的焚寄網漁法,夏季晚上出海捕捉鰮魚類的小魚,漁船回來後由婦女在魚寮煮魚、晒魚,再挑到基隆內港的崁仔頂販售。日據後期臺灣電化株式會社(今台肥一廠)在山後設廠,但因收入不如漁民,只有無法適應海上工作的人才會「看破做電化」,到台肥一廠上班。


  光復後民國47年開始建小漁港,同時收容仙洞澳遷移過來的小型漁船,後來經過幾次擴建,才有內、外港泊地、上架場、加油加水站、卸貨場、補給場、魚貨拍賣場等設施,港內目前以捕捉小管的棒受網漁船為主,也有延繩釣、放籠仔、一支釣、曳繩釣等漁法。昔日,外木山先民在不能泊船的岩礁創造泊地、發展漁業時,海洋充滿了魚蝦,當現代化的漁港建成,激增的漁船及先進的漁具大肆橫掃漁場後,海洋資源卻迅速銳減。產業發展和自然資源的保育之間,總藏著許多衝突與矛盾,為了永續生存,世人必須深思,重建對待海洋的新倫理秩序。



編輯: / 潤稿:
我要回應 我要回應  發表到Plurk 發表到twitter 發表到Facebook 轉寄給好友 友善列印
下一景點 | 協安宮
延伸閱讀
焚寄網
  • 外木山漁港1
  • 外木山漁港2
  • 外木山漁港3
  • 外木山漁港4
  • 外木山漁港5
  • 外木山漁港6
  • 外木山漁港7
  • 外木山漁港8
  • 外木山漁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