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追想起:蚵灰窯文化館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燒蚵灰是臺南地區流傳久遠的傳統產業。17世紀荷據時期,即有灰窯工匠的記載,而臺灣數百年來漢人傳統磚石房舍之砌造,常以蚵灰調和糖水、糯米汁等製成俗稱「三合土」的黏著劑,或混加泥土、細沙、水等用於抹壁粉飾,蚵灰成為「起大厝」不可或缺的重要建材。另木構船隻的建造與維修,亦須仰仗以蚵灰為主要材料的桐油灰漿作為細縫填補劑,以免漏水。
安平地區數百年前已有灰窯之存在,當地因而有「灰窯尾社」地名。民國六、七十年代,由於面臨現代化石灰工業大量生產的競爭,一座座的安平灰窯相繼停產拆除,如今僅餘安北路與平生路口的蚵灰窯尚保存完整。


  臺南市政府後來規劃籌設「安平蚵灰窯文化館」,透過影像及文字,將生產流程記錄下來。整個文化館由蚵灰窯的主體建築物、倉庫組成。因燒蚵殼會造成空氣汙染,早已停燒,館內陳列昔日燒蚵器皿並設有蚵的科學展示及蚵灰的應用,是間小而巧的文化館。


  安平蚵灰窯建築,外方內圓,由紅磚疊砌而成,形態相當特殊。內部直徑約4公尺,比成人略高,壁體厚度最薄處約有1公尺。面對安北路一側,開窯門一座,可供材料進出。窯底則有紅磚窯溝十數條,係燒製蚵灰時供應外氣助燃的管道。圓弧內壁可窺見一層一層的磚砌紋路,壁面斑剝凹凸,顯露出歷史與文化的刻痕。



編輯: / 潤稿:
  • 蚵灰窯文化館1
  • 蚵灰窯文化館2
  • 蚵灰窯文化館3
  • 蚵灰窯文化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