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鎮 一:鄭氏祠堂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鄭氏祠堂—關西唯一列名古蹟之祠堂


  位於新竹客運關西車站不遠處的鄭氏祠堂,建於清道光14年(西元1834年),日昭和3年(西元1928年)翻修後遷移至現址。 


  鄭氏六世祖鄭清雅於清康熙46年(西元1707年),從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來台開墾,先在台北縣鶯歌發展,至九世祖鄭成珋於乾隆末年遷往宜蘭頭城,經營打金店舖,並開墾二結、三結及四結,頗有積蓄。後怕牽連閩粵族群械鬥,又於清道光14年(西元1834年)遷到淡水廳竹北二堡鹹菜甕,即今關西北門口。


  民國62年鄭氏祠堂被劃為都市計畫道路預定用地,族人鄭俊李先生為保存祖先遺產,努力奔走,經過十餘年長期奮鬥,終於在民國80年經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現公告為縣定古蹟,得以保留珍貴的文化資產。


  鄭氏祠堂建築平面為單進多護龍三合院,客家建築稱為「正屋帶左右橫屋」,正屋共五開間,橫屋闊三開間,但中央三間後牆向後突出,有象徵祖先在後庇佑子孫之意。兩橫屋間砌圍牆一道,以區隔內外天井,祠堂後有一土丘以卵石疊成,客家稱為「化胎」,為建築之靠山,右橫屋外側有豬舍等附屬建築。


  在建築正身大門上懸掛「源遠流長」匾額,兩側有「祇父恭兄即是祖宗肖子、光前啟後便成天地完人」對聯。正廳供奉祖先牌位,神龕上懸掛「帶草衍派」匾額,正廳兩側牆片開有西式洗石子拱門,神龕座亦以洗石子處理,為日昭和23年(西元1948年)修繕時所加,反映當時的營建技術,神龕下方設有土地龍神相位,為客家建築特色之一。


  祠堂正立面主要為紅磚砌成,內部隔間及背面部份牆體則為泥磚造,外牆以穿瓦衫保護,防止雨水侵蝕牆身。鄭氏祠堂興建時,紅磚均經特別處理,磚色特別紅,是一大特色。祠堂前方的天井以卵石舖地,具有透氣之效果,亦為客家建築特色之一。鄭氏祠堂建築樸實無華,沒有過多的裝飾,但高聳的燕尾翹鵝則代表家族傲人成就,充分表現祠堂建築的特色。



編輯: / 潤稿:
延伸閱讀
帶草衍派
  • 鄭氏祠堂是客家三合院,具燕尾屋脊的祠堂,為縣定古蹟,是關西家祠的代表。
  • 鄭氏祠堂的紅磚經過特別處理,所以磚色特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