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戶外雕塑到公共藝術:文化中心園區公共藝術群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文化中心園區計有13組公共藝術品,分布於4個區塊;第一區塊有7組作品設置於音樂廳廣場,其中,音樂廳牆面的〈弦樂〉雕塑,和地面的〈合奏〉作品於空間串連;〈合奏〉造型由擊鼓、小提琴、薩克斯風為藍本的幾何圖形共構,從遠處觀看,亦有舞蹈組合之形態,頗富動感,充分表達音樂廳的屬性。


       另一地理屬性的5組作品,包括牆上的〈日出〉、地面的〈阿里山〉、〈雲海〉、〈北回歸線〉、〈桃形諸羅城〉。透過〈阿里山〉山谷間隙可仰望牆上的〈日出〉,正是嘉義著名的景象。半具象作品的〈北回歸線〉以半圓球體斜切23.5度,代表北緯23.5度的北回歸線經過嘉義,而上半部磨光、下半部粗面,亦有新舊傳承的時代意義。〈桃形諸羅城〉以紅色的城牆、花崗石蝕刻之諸羅城地圖記錄歷史;城牆背面由國小學童以馬賽克創作市花艷紫荊、阿里山神木、蘭潭、交趾陶、雞肉飯等地方特色。


       第二區塊位於圖書館前草地,共有2組作品。〈我是油彩的化身〉為全臺第一座藝術家雕像,由蒲浩明為其外公─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所作,雕塑手法強調以觸感表現人體肌肉,具親和性。〈望樹天年〉象徵日據時代阿里山大量伐木作為經濟來源,作品在造型、意義、空間等組合,都融入嘉義的產業與歷史文化,隱喻未來必須重視文明與自然的和諧。


       第三區塊位於博物館前道路旁,共有3組作品。〈穿越時空〉以石材和魚作為元素,符合博物館化石廳的展示內容;而游動的魚群彷彿穿越時空,現身博物館大門與民眾相見歡,游動姿態似在引領參觀者走進博物館。〈知識之河〉以拼圖結合電腦按鍵的形式呈現,排成一列,形狀有如河水波動起伏,可坐臥其間,快樂學習,徜徉於博物館的知識之河,並兼具門口車阻功能。〈天倫之樂〉描述家庭中的父母及一對小孩、老么騎在爸爸肩膀上的全家福;以橢圓形造型,象徵圓融和樂。


       第四區塊為音樂廳內部舞臺的〈蓮池〉緞帳,此緞幕圖樣取材自嘉義籍國畫大師林玉山的代表作,長147.5公分、寬215公分,約放大原圖6倍,以金銀箔紗及人造絲組成,由日本京都龍村美術社承製。約有50位專業人員參與4個月的製程,工序複雜。緞帳圖樣富臺灣本土風格,形色優雅,極為賞心悅目。



編輯: / 潤稿:
  • 音樂廳〈蓮池〉緞帳是林玉山大師代表作。
  • 諸羅城背面由學童以馬賽克拼貼嘉義市特色。
  • 〈穿越時空〉以魚和石材為元素。
  • 〈天倫之樂〉象徵全家和樂。
  • 〈我是油彩的化身〉由蒲浩明為其外公陳澄波所作雕像。
  • 〈北回歸線〉以半圓球體斜切23.5 度,代表北緯23.5 度的北回歸線經過嘉義。
  • 〈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