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山文學步道
           

磺溪文學:八卦山文學步道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來到彰化,必定會上到彰化的地標─八卦山,在彰化縣文化局的後方山坡,規劃了一條知性之旅不可或缺的「八卦山文學步道」。歷史上,這個山頭最初被稱為「寮望山」或「望寮山」,之後清政府為紀念平定大甲西社林武力之亂,乃在山上建一「鎮番亭」,並將此山改名為「定軍山」。清嘉慶年間彰化縣城改建後,又在鎮番亭故址改建磚寨─定軍山寨,簡稱「定寨」,「定寨望洋」即是昔日彰化八景之一。由於清道光版《彰化縣志》記載此山為「八卦亭山」,論者或稱其源自鎮番亭的造型採八卦狀,久而久之而得名「八卦山」。


  民國87年,彰化縣立文化中心(今彰化縣文化局)舉辦「風華再現八卦山」文化活動,並出版《八卦山文史之旅》專書,希望建構八卦山的歷史風貌,找回彰化的人文精神,以便繼往開來,發揚磺溪精神,並建設彰化新故鄉。隨後由康原提出「八卦山文學步道」的規劃構想,於民國90年邀請相關人員、學者、作家共襄盛舉參與規劃,選定昔日「彰化神社」參拜道的所在地作為步道基地,共同討論出12位立碑作家,分別選錄其詩文立於步道上,供人們參訪。


  從昔日彰化神社的參道開始進入文學步道的入口,拾級而上,舊有神社拜殿的遺址,今日已成「文學年表廣場」,瀏覽石刻文學年表後,試著用漢音朗誦陳肇興的〈春田四詠.分秧〉及洪棄生的〈臺灣哀詞.之四〉,陳肇興詩中所提到的樂耕門,其實就是清朝彰化縣城的東門;而有「臺灣詩史」之稱的洪棄生,其詩用典甚多,若無漢學專家稍作詮釋,一般人並不容易讀得懂。


  繼而向上,穿越詩畫燈柱區,賴和的〈讀臺灣通史.之七〉,充滿了對短命的「臺灣民主國」的遺憾;走過戰後重建的太極亭,來到周定山的〈冬日漫興〉,詩中盡是悲鬱傲岸嫉惡如仇之感慨;相鄰的是以田園詩人自許的陳虛谷,其詩平白、寫實,不以雕鏤為工,這首〈偶成〉充分說明了其詩作風格,文字淺顯易懂,意境卻十足深遠;對面葉榮鐘的〈生涯〉,「有時須忍淚歡呼。⋯⋯,得糊塗處且糊塗。」頗能引起觀看者的共鳴。


  接著是洪炎秋的〈鹿江竹枝詞〉,除了寫年輕男女的意愛外,也呈現出「鹿港施黃許,赤查某」的姓氏地域特色;王白淵的〈詩人〉,則可看出其善用暗喻和高度迂迴的手法;謝春木的〈花開之前〉,以擬人的筆法寫花,意喻處於殖民的悲哀中,抱持著一種希望;日本時代中文小說創作最多的楊守愚,其詩〈我不忍〉依舊是對壓迫者的人道關懷;生性浪漫,才氣橫溢的翁鬧,〈在異鄉〉一詩寫出其對故鄉的苦戀和對父母的思念;最後是英年早逝的田庄作家洪醒夫,其〈本事〉描寫了詩人與友人離別,以及別後的相思之情,並兼論其人生觀。


  樹立在文學步道上的作家精神,其文學建構在「批判性格」與「抗議精神」上,他們宣揚著悲天憫人的人道精神。開設文學步道,乃是為了樹立人文典範,透過人文景觀的營造,來提昇文學、藝術創作環境,讓文學及藝術氣息自然融入步道,潛移默化民眾的文學及藝術涵養。


  來一趟八卦山文學步道,穿越一片片茂密的相思樹林,聽那蟬嘶與鳥鳴,品味步道兩旁的文學作品,遙想先賢當年如何為這塊土地的不公不義打拚、奮鬥,再以母親的話語,大聲朗誦屬於土地與人民的詩文。



編輯: / 潤稿:
  • 八卦山下至今仍留有許多戰備坑道。
  • 登上頂端可遠眺彰化平原。
  • 臺灣先賢的詩作。
  • 悠閒徜徉於林蔭詩文之旅人。
  • 詩碑正面刻印文學作家的代表詩文。
  • 太極亭與平臺上的詩畫燈柱區。
  • 昔日拜殿遺址今已成文學年表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