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園十二庄
           

沙鹿區:麻園十二庄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

麻園地區原是沙轆社民居住地,早期包括北勢坑庄和南勢坑庄2 大聚落,如果以現在的行政區域來看,則包括北勢里、福興里、六路里、晉江里、南勢里、埔子里、三鹿里等7 個里。麻園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早期來到此處拓墾的先民以種植芝麻的主,因而有「麻園」之稱,同時為了提煉麻油,進而發展出沙鹿的油車間產業。


麻園十二庄經過了二、三百年的發展,種植芝麻等製油作物的農業行為已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荔枝的種植,但走一趟麻園十二庄之旅,仍可發現這個曾是沙鹿最重要的製油原料產地其實饒富各種風貌,值得親身探訪考古遺址、投入自然生態的探索和研究並體驗宗教建築之美。
大肚山臺地的西麓因斷層線及地下水源豐沛的關係而形成多處湧泉,在麻園十二庄境內有一條長年不竭的溪流─南勢溪,它發源自臺地的自然湧泉,總長度約為6 公里。流經南勢坑段因該地區環境未被大量破壞,所以溪水清澈生態豐富,不但蛙類、各類蝴蝶、水生昆蟲、鳥類經常出現,每年四、五月更可欣賞漫天飛舞的螢火蟲生態。
近年來沙鹿區公所在南勢溪下游設置自行車道,不僅可以觀察溪流的各類生態,部分路段與海線鐵路平行,更可以近距離體驗和奔馳的火車相互追逐的樂趣。
南勢里自由路一帶,當地人稱為三角仔,民國35 年考古研究者王鴻博在此發現南勢坑遺址,這是平埔族祖先的遺跡,隨後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人類學組曾在此做過2 次考古發掘工作,判斷南勢坑遺址的年代大致在距今1000 年到400 年之間,屬於番仔園文化鹿寮類型,與拍瀑拉族的沙轆社及水裡社關係密切。
南勢坑遺址出土文物相當豐富,包括大量的陶片、貝類、獸骨等。另外還發現十數個灰坑,這些灰坑研判是早期燒製陶器的窯或是用來儲存物品的窖穴,而後就成了堆置生活廢棄物的垃圾坑。目前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內典藏一座從南勢坑遺址剝取的灰坑斷面,保存了遺址、遺物原本的脈絡,十分可貴。
位於南勢里南斗路上的古榕樹,則會讓初次來到此地的人覺得驚訝,因為榕樹公就長在道路的正中央,南斗路為此改為圓環狀,原來這棵高大雄偉的古榕樹是由清康熙年間來此地開墾的陳姓、謝姓及沈姓人氏所共同栽植,相傳3 人因情同兄弟便相約各種一棵榕樹希望子孫傳承此一情誼。
後來庄人和王姓人氏不和,常有鬪毆情事,有一次王姓人氏趁夜偷襲,攻至山下望見榕樹上的燈火,以為是千軍萬馬,於是倉皇而逃,庄人得知此事,認為是榕樹公顯聖,於是建廟祭拜。
只是新的都市計畫公布後,發現古榕樹的位置就恰巧在計畫道路上,原本施工單位要將古榕樹遷移他處,後經庄內人士陳情並由沈姓兄弟捐地將道路改為圓環狀,榕樹公才得以原地保存。來到了麻園十二庄就不能不提到「王勳大哥」這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據說王勳體格魁梧;武藝高超,曾擊退盜賊保護庄民,因而被庄人稱為「王勳大哥」。
清乾隆51 年(西元1786 年)發生林爽文事件,王勳擔任林爽文部隊的先鋒,在鹿港擊退清朝官兵,後來林爽文兵敗被俘,王勳孤軍奮戰,最終被押往鹿港處決,時年僅38 歲。地方為了紀念王勳的英勇,在同治13 年(西元1874 年)合力勸募集資,並在現今福興里福嘉巷8 號興建了一座福興宮供奉王勳,並奉王勳為「福興公」。
福興宮香火鼎盛,廟中豎立一把大刀,據說是仿照王勳之大刀而鑄造,重有120 斤,此外廟內仍保存一座同治年間的石製香爐,每年農曆正月17 日王勳冥誕時,當地鄉親扶老攜幼前來祭拜,展現鄉里的凝聚與團結的力量。

編輯: / 潤稿:
我要回應 我要回應  發表到Plurk 發表到twitter 發表到Facebook 轉寄給好友 友善列印
下一景點 | 犁份
  • 生態文史豐富 經濟產業多元
  • 湧泉讓南勢溪終年有水,也生長著許多水生蕹菜。
  • 新建的福興宮廟貌煥然一新。